当前位置:首页
>> 政府资讯 >> 区县动态
庆元10万名林农“入股”国储林共享生态红利——山川披绿林生“金”
时间:2025-09-05 10:24 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 丽水日报

初秋,走进庆元县左溪镇左溪村的国储林片区,郁郁葱葱的杉木在风中舒展枝叶,今年新种植的楠木新苗枝叶繁茂、郁郁葱葱。

“自家林地成了国储林,第一次就领到了22万元的收益,以后每年还能拿到8600多元‘分红’。”9月1日,左溪村村民胡恒杨细数他入股“国储林”带来的收入,喜不自禁。2023年2月,他把自家228亩责任山签约纳入国储林项目,从此成为国储林的“股东”,持续40年享受收益。

而和胡恒杨一样,庆元有10万名林农都成了“股东”,分享国储林这份生态红利。

地处浙西南的庆元,是钱江源—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百山祖片区核心地,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5.92%,居浙江省前列。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当地农村普遍缺乏造林技术,分散的林业资源与粗放的经营模式,让林农守着“金山银山”却难以致富。

如何唤醒“沉睡”的山林资源?庆元率先启动第一轮大规模国乡合作造林,创新推出“国有林场出资金、出技术,村集体和林农出土地,山权不变,林权共有,收益按比例分成”模式,在全县建成30多万亩人工用材林。

“当时采用‘到期采伐一次性分红’模式,项目投资周期长、收益慢,无法满足林农的收益期望。同时,第一轮国乡合作造林时间相对集中,受林木采伐指标限制和生态保护需要,难以按时兑现国有林场和林农的收益。”庆元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夏瑞满说。

如何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林农收益双赢?2023年,庆元推出国储林国乡合作2.0模式,由县两山集团全资成立的浙江庆元和兴生态林业发展有限公司,将收储流转的山场统一委托国有林场经营,探索开展珍贵树种植、碳汇交易、林下经济、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。

“原来的合作模式,大约要等30多年林农才能拿到这笔钱。而如今的2.0经营模式,林农每年都能拿到不低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预期收益,到期再按‘多付不还、少付补足’结算。”庆元和兴生态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强介绍说。

不仅如此,在第二轮合作中,山场由原来杉木林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变为“杉木大径材+珍贵树种+林下经济”生态复层林培育模式,实现森林资源效益最大化。

“我们在上层种植单方超千元的大径材杉木,下层培育每方超万元的珍稀楠木,地面则以灵芝、三叶青循环种植。仅上、下层,林农每亩就能拿1750元,算上地面层收入还能更高。”吴强说。

随着国储林项目深入推进,生态收益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。

五大堡乡高大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正华说,第一轮国储林国乡合作项目就给村里带来60多万元收益,去年高大村与和兴公司签署了第二轮合作方案,新增500多亩集体山林签约国储林,得到了40多万元收益,以后每年还能稳定获得约2万元的分红,“这笔资金将用于村庄发展与民生改善,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。”

好生态带来的“好钱景”不止于此,庆元还积极利用“金融赋能+碳汇林业”,持续拓宽“生态变现”新通道。

2023年,安南乡下属强村公司以379.34亩林地的碳减排量收益权作为质押,顺利获得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300万元,这也是当地首笔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。

“有了这笔‘生态贷款’,我们将业务范围拓展到活动承办、产业项目谋划等多个方面,干事劲头更足了!”安南乡强村公司总经理吴慧华说。

从“沉睡山林”到“林海生金”,国储林“庆元模式”正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,为乡村振兴铺就了绿色发展之路。

【延伸阅读】

国储林项目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山林集中流转到国有经营单位,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,有效解决林业生产主体“小弱散”问题,极大提高林地产出效益。截至2025年7月30日,庆元县签订林地流转合同8.5万亩,林木挂牌5.7万亩,按照村集体和林农占比40%计算,村集体和林农已获收益5200万元以上,预计在长达40年的合作期内,这些林农将获得近1.3亿元的分红。

【专家点评】

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、碳中和学院教授吴家森:

庆元实施的“国储林模式”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从理论到实践的生动转化与深度落地。这一模式以机制创新为核心,不仅有效拓宽了生态资源的多元价值实现路径——通过碳汇交易、林下经济、森林康养等业态融合,让静态的山林资源转化为动态的经济收益;更以民生福祉为导向,推动10万林农从“守林人”变为“股东”,既通过“年度稳定收益+务工增收”的双重渠道实现持续增收,又借助村集体分红反哺乡村建设,为共同富裕注入绿色动能。此做法为全国生态地区探索“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”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样本,其经验对于推动乡村振兴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与借鉴价值。